▌简介
西瓜是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形态近似于球形或椭圆形,颜色有深绿、浅绿或带有黑绿条带或斑纹;瓜籽为黑色,呈椭圆形,头尖;茎枝粗壮,有淡黄褐色的柔毛;叶片如纸,呈三角状卵形,边缘呈波状。果期6—9月。因9世纪自西域传入中国,故名西瓜。
西瓜的地带,主要种植在热带地区,在南疆和中亚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西瓜喜温暖干燥的气候,不耐寒,耐旱、不耐湿,喜欢光照,需肥量大,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最佳,繁殖方式有嫁接繁殖和种子繁殖,主要是通过种子繁殖,借助外力者或人工栽培,就会长出新的西瓜苗。
《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平衡血压、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西瓜号称夏季瓜果之王,“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民间这句俗语反映了西瓜的药用价值。史料记载:西瓜在明、清时被列为太庙果品之首,人们把西瓜叫作“贡瓜”。清朝南苑辟有瓜园,慈禧、嘉庆皇帝爱吃西瓜,皇帝为此令人专门给他开辟了一个小瓜园。王祯在《农书》中说西瓜“食之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表达了西瓜清爽解渴、甘甜润肺的价值。
中文名 | 西瓜 | 纲 | 木兰纲 |
外文名 | Watermelon | 目 | 葫芦目 |
别名 | 寒瓜 | 科 | 蔷薇科 |
界 | 植物界 | 果期 | 6月至9月 |
门 | 被子植物门 | 分布区域 | 温带至热带区域均有栽培 |

▌植物学史
•栽培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因此名为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九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 [3]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多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吾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
•名称来源
因9世纪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被命名为西瓜。
▌形态特征
一年生蔓生藤本;茎、枝粗壮,具明显的棱沟,被长而密的白色或淡黄褐色长柔毛。
卷须较粗壮,具短柔毛,2歧,叶柄粗,长3-12厘米,粗0.2-0.4厘米,具不明显的沟纹,密被柔毛;叶片纸质,轮廓三角状卵形,带白绿色,长8-20厘米,宽5-15厘米,两面具短硬毛,脉上和背面较多,3深裂,中裂片较长,倒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裂片又羽状或二重羽状浅裂或深裂,边缘波状或有疏齿,末次裂片通常有少数浅锯齿,先端钝圆,叶片基部心形,有时形成半圆形的弯缺,弯缺宽1-2厘米,深0.5-0.8厘米。
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于叶腋。雄花:花梗长3-4厘米,密被黄褐色长柔毛;花萼筒宽钟形,密被长柔毛,花萼裂片狭披针形,与花萼筒近等长,长2-3毫米;花冠淡黄色,径2.5-3厘米,外面带绿色,被长柔毛,裂片卵状长圆形,长1-1.5厘米,宽0.5-0.8厘米,顶端钝或稍尖,脉黄褐色,被毛;雄蕊3,近离生,1枚1室,2枚2室,花丝短,药室折曲。雌花:花萼和花冠与雄花同;子房卵形,长0.5-0.8厘米,宽0.4厘米,密被长柔毛,花柱长4-5毫米,柱头3,肾形。
果实大型,近于球形或椭圆形,肉质,多汁,果皮光滑,色泽及纹饰各式。种子多数,卵形,黑色、暗红色,有时为白色、黄色、淡绿色或有斑纹,两面平滑,基部钝圆,通常边缘稍拱起,长1-1.5厘米,宽0.5-0.8厘米,厚1-2毫米,花果期夏季。
▌生长环境
西瓜喜温暖、干燥的气候、不耐寒,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24-30度,根系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30-32度,根毛发生的最低温度14度。西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昼夜温差。西瓜耐旱、不耐湿,阴雨天多时,湿度过大,易感病。西瓜喜光照,西瓜生育期长,因此需要大量养分。西瓜随着植株的生长,需肥量逐渐增加,到果实旺盛生长时,达到最大值。西瓜适应性强,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最佳。喜弱酸性,pH5-7。
▌分布范围
中国各地栽培,品种甚多,外果皮、果肉及种子形式多样,以新疆、甘肃兰州、宁夏、山东德州、江苏溧阳等地所生产的西瓜最为有名。其原种可能来自非洲,久已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金、元时始传入中国。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有嫁接繁殖和种子繁殖,主要是通过种子繁殖,借助外力者或人工栽培,就会长出新的西瓜苗。
浸种催芽 | 播种前晒种2天,然后进行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边浸边搅动30分钟左右,冷却后继续浸种2小时。药剂处理通常采用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分钟,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小时,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浸泡3-4小时。将经过处理的种子洗净,放在恒温箱内40℃高温萌动6小时,33℃恒温下催芽,当胚根长至0.5厘米时即可播种。 |
准备苗床 | 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管理方便的地块建苗床。早春西瓜育苗,应在大棚或温室内进行,可铺设电热线提高土温,并在苗床上加盖小拱棚。秋延后西瓜育苗,应搭建遮阳棚,并防暴雨冲刷。营养土要求疏松、无病虫害,按比例施氮磷钾肥,略带粘性。可用稻田表土6份、腐熟厩肥3份加草木灰1份均匀混合,每立方米土加腐熟鸡鸭粪5千克。土壤、肥料均应捣碎过筛,保持颗粒状,然后加适量水充分拌和,播种前1-2个月堆制。采用营养钵育苗,钵口直径为6-8厘米,用废报纸做成,每张大报纸做10个纸钵,也可以用塑料钵、泥钵。将营养土装入营养钵,距离钵口1-2厘米,整齐排列在苗床内。 |
播种 | 早熟西瓜在上年12月中旬-3月下旬播种,中熟西瓜在4-6月播种,秋延后西瓜在7月中下旬播种。播种前1天下午,营养钵浇透水。播种时,将带芽尖种子平放于营养钵内,每钵1粒,覆细土厚1厘米,加盖薄膜。 |
苗期管理 | ①温度管理:播种后,床内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8-35℃、夜间20-25℃;待80%种子破土出苗后,白天保持20-25℃、夜间15-18℃;第1片真叶出现后,保持白天25-28℃。移栽前1周开始炼苗。②水分管理:出土前一般不再浇水;子叶期应控制浇水,地面见干见湿,以保墒为主;真叶展出后可加大浇水量。应在晴天上午浇水,浇水后松动表土保墒,阴天不宜浇水。另外,注意揭膜通风,防止高温高湿。秋延西瓜苗期高温干燥,应注意水分供应。 |
▌栽培技术
选地 | 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旱地5年以内、水田3年以内未种过瓜类作物的田块栽培。 |
整地施肥 | 冬前瓜田深耕冻垡,移栽前适时整地。瓜田要三沟配套,做到雨止田干、土松墒面平。基肥以优质有机肥和饼肥为主、无机肥为辅,一般占总施肥量的60%-70%,氮、磷、钾要搭配合理,微肥按缺素情况分别底施或喷施。施肥量因土壤肥力情况和栽培品种而定,一般中等肥力田块,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4000千克、45%硝硫基或硫酸钾型控释肥60-80千克,勿施含氯肥料。小果型西瓜和嫁接栽培的西瓜可少施20%肥料。采用高畦栽植,宽畦4-4.5米,窄畦2.0-2.5米。宽畦可在畦两侧定植,瓜蔓对爬,也可在中间定植瓜蔓两面爬,窄畦在一侧定植瓜蔓单面爬。 |
定植 | 早熟西瓜苗龄约1个月,长出2-3片真叶即可定植。中熟西瓜苗龄20-25天、晚熟西瓜苗龄7-10天即可定植。宽畦定植2行,窄畦定植1行。小果型西瓜棚立架式栽培,每667平方米定植1500-1800株;爬地式栽培,采用三蔓或四蔓整枝,每667平方米定植600-750株。中、大型西瓜一般每667平方米定植650-700株,嫁接无籽西瓜每667平方米定植300-400株。按株行距开挖定植穴,将营养钵按子叶与畦向一致的方向放入定植穴内,深度与畦面持平,用细土填满苗穴,带人畜肥和药剂浇定根水。边移栽边盖膜,膜宽不窄于80厘米,盖膜要达到墒面细平,膜与墒面贴紧,四周封实,破膜处用细土封严。 |
整枝压蔓 | 一般采用三蔓整枝方式。在主蔓8-9叶时,选留主蔓和两个健壮侧蔓,其余子蔓和孙蔓全部除去。整枝不宜在阴雨天进行,以防传播病害。当蔓长到50厘米左右时,结合整枝用泥土压蔓,以后间隔3-4节再压1次,每蔓共压2-3次,将瓜蔓均匀摆布好。 逆压。西瓜长势过旺,采用逆压。挖一个7~10厘米深坑,把瓜藤朝瓜根方向推进坑内,使后边的藤拱起,然后填上土压实,能控制旺长,提高座瓜率。 挟藤。当第2~3朵雌花出现,为使瓜坐得住、长得大,可采用挟藤。在离地面一指高处,用两根7厘米左右的木条挟藤,使藤变扁,保证维管束不断,达到伤皮肉不伤筋骨的效果。 提茎。想要幼瓜坐得稳,在幼瓜后边的藤上用力一提,听到“咔叭”一声,“后头咔叭,前头结瓜。” 盘头掐尖。西瓜进入膨大期,瓜前藤要适当抑制,不可使其旺盛生长,不然会损耗养分,影响瓜膨大。盘头掐尖是把瓜前藤拉回来,圈在西瓜一边,并随手掐藤尖。 |
坐瓜 | 应选留主蔓上第2、3雌花或侧蔓第1、2雌花坐瓜。为确保在适宜的节位上坐瓜,遇低温或阴雨天气,应采用人工辅助授粉,以利保花保果。瓜坐稳后,整细拍平幼瓜下面的地面并做成斜坡状,然后将幼瓜顺着斜坡放置,并使幼瓜与藤摆在一条直线上。果实充分长大后应及时翻瓜。翻瓜时顺着一个方向转动,每次转动1/3左右。 |
追肥 | 当幼瓜长至鸡蛋大小时,视植株长势追施膨瓜肥,一般每667平方米追施45%硝硫基或硫酸钾型控释肥15-20千克。 |
水分 | 幼苗期应尽量少浇水,甚至不浇水,促使幼苗形成发达的根系;开花坐果前控制水分,防止疯长;坐果以后,应保证充足水分供应,以利果实膨大,增加重量。采收前7-10天则不宜浇水,使果实积累糖分。缺水时应在气温较低的早、晚夜间灌水。采取沟灌渗墒,即灌水于畦沟,待水分渗透瓜垄后,立即排干沟中余水。灌水和雨后立即排干田间积水,否则易造成烂根烂藤。 |
采收 | 采收宜在上午进行。长途运输或贮藏的,可在八成熟时采收;近郊当天销售的,可在九成熟时采收,切忌生瓜上市。一般早熟品种在授粉后30天左右、中熟种35天左右、晚熟种40天左右采收。果实成熟的快慢,受温度、光照强度和时间的影响,最好在授粉时注明时间。 预计成熟时采取样瓜剖开果实,测其糖分并品尝,确认成熟以后按标记分批采收。 |
▌病虫防治
西瓜的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病毒病、白粉病、疫病,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蚜虫、红蜘蛛、黄守瓜、瓜蛆、潜叶蝇等。实行4-5年以上轮作,选用无病种子,种子用1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30分钟消毒。真菌性病害主要的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内用石灰或50%代森铵400倍消毒。发病初期可在根际浇50%代森铵500-1000倍液防治。推广西瓜嫁接换根技术。施用腐熟有机肥及增施磷钾肥。5-7月西瓜生长期间每隔7-10天交替使用70%托布津1000倍液、25%多菌灵500-700倍液、50%代森锌1000倍液、1:1:200倍的波尔多液等方法防治。对小地老虎、瓜蛆、黄守瓜可采用早春多耕多耙消灭虫卵,用糖醋诱蛾消灭成虫,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浇根或加少量水拌鲜草、拌炒香的饼肥诱杀。红蜘蛛、潜叶蝇可喷50%乐果1000倍液或喷80%的敌敌畏1000-1500倍液。
▌主要品种
•根据形状
早春红玉 | 属于杂交一代极早熟小型红瓤西瓜。春季种植,5月份收获,座果后35天成熟,果实发育期28~30天。植株生长势强,果实长椭圆形,纵径约20厘米,单果重1.5~1.8千克。果皮深绿色、上覆细齿条花纹,果皮极薄,皮厚0.3厘米,皮韧而不易裂果,较耐运输。果肉深红色,纤维少,含糖量高,中心糖含量13%左右,口感风味佳。在低温弱光下,雌花的着生与坐果较好,适于早春温室大棚促成栽培。 |
黄瓤 | 黄瓤西瓜叫新金阑,是从台湾引进的西瓜稀有品种。瓜小,最大只有3kg,含糖量高而均匀,入口即化,这种黄瓤西瓜从坐果到成熟只有33天,一年可收两茬,亩产3000kg。 |
•根据用途
西瓜种类可以分为鲜食西瓜和籽用西瓜。选育的西瓜品种多为鲜食西瓜,是西瓜栽培的主要类型,在西瓜种类中是杂种优势利用程度最高的;籽用西瓜适应性强,侧蔓结实率高,管理较为粗放,西瓜选种与鲜食西瓜相同。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是中国籽用西瓜的主要生产地。
•根据成熟期
早熟品种 | 从播种到收瓜需90天,瓜成熟快,从雌花开放到成熟需要25-30d0株酬小,适合密植,优良的品种有京欣、郑杂、早花等小瓜型品种。 |
中熟品种 | 北方从播种到收瓜需90-100天,瓜成熟稍晚,从雌花开放到成熟需要30-40天,株型较大,长势强。该类品种的瓜大、皮厚,较耐运输和贮存,如西农R号等。 |
晚熟品种 | 北方从播种到收瓜需100-120天,软培较少,瓜大,耐贮存,如红优2号等。 |
•根据染色体
种类为:二倍体、四倍体有籽西瓜和三倍体无籽西瓜。
1 | 二倍体西瓜加倍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碱处理西瓜种子成刚出土的幼苗,获得四倍体。 |
2 | 四倍体西瓜是人工诱变二倍体西瓜实现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一般只作为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时的亲本(母本),不做栽培用。 |
3 | 三倍体西瓜是以二倍体西瓜作父本。四倍体西瓜作母本杂交获得的,有品质好、产量高、无籽的特点。 |
▌主要价值
•营养
西瓜堪称“盛夏之王”,清爽解渴,味道甘甜多汁,乃盛夏佳果。西瓜除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外,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苹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番茄素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极高、纯净且安全的绿色食品。瓤肉含糖量一般为5-12%,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甜度随成熟后期蔗糖的增加而增加。
西瓜果肉:蛋白质、葡萄糖、蔗糖、果糖、苹果酸、瓜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内氨酸、丙酸、乙二醇、甜菜碱、腺嘌呤、胡萝卜素、胡萝卜素、番茄烃、六氢番茄烃、维他命A、B、C、挥发性成分中含多种醛类。
西瓜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维生素B2、淀粉、戊聚糖、丙酸、尿素、蔗糖等。
西瓜皮:西瓜皮富含维生素C、E。
•食疗保健
《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平衡血压、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西瓜号称夏季瓜果之王,“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民间这句俗语反映了西瓜的药用价值。史料记载:西瓜在明清时被列为太庙果品之首,人们把西瓜叫做“贡瓜”。清朝南苑辟有瓜园,慈禧、嘉庆皇帝爱吃西瓜,皇帝为此令人专门给他开辟了一个小瓜园。王祯在《农书》中说西瓜“食之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表达了西瓜清爽解渴、甘甜润肺的价值。
西瓜在古今用于民俗治病和食疗保健的资料甚丰。
《本经逢源》 | 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泻。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白虎汤为汉伤寒论方,功能清热生津,解渴除烦,即指西瓜皮与其同功之喻。而春、夏伏气发瘟热,觅得隔年收藏者啖之,如汤沃雪。 |
《松漠记闻》 | 有人苦于目病,令以西瓜切片曝乾,日日服之,遂愈,由其性冷降火故也。 |
《随息居饮食谱》 | 食瓜腹胀者,以冬腌菜瀹汤饮即消。目赤口疮用西瓜肉曝乾腌食之;唇内生疮用西瓜皮烧研噙之;食瓜过多成病用瓜皮煎汤解之;口腔炎用西瓜皮晒干,炒焦,加冰片少许同研末,用蜂蜜调涂患处。 |
•挑选方法
1 | 挑外形,西瓜底部的圈圈,越小越好,相反的,底部圈圈越大,皮越厚,越难吃; |
2 | 挑颜色,最好挑青绿色,不要雾雾白白的; |
3 | 挑纹路,西瓜纹路整齐就是好瓜; |
4 | 挑瓜头,就是所谓的蒂头,若是直直的一条线,就不要,但若是弯曲卷圈的,就很甜。 |
5 | 挑选优质的成熟西瓜有三招:一看、二摸、三敲。一看就是看西瓜的皮色。熟了的瓜,那个把那儿有一道弯弯,然后那个把那儿有根根,颜色也不一样,要选择瓜纹深,瓜皮绿色透亮的。表面有茸毛、光泽暗淡、花斑和纹路不清的,是不熟的瓜。二摸就是选择摸上去光滑圆润的,手感涩的不要选。三敲就是上面敲一敲,如果手上有明显的振动感,说明瓜瓤在振动,西瓜已经熟了。在敲瓜时瓜有轻飘感,敲瓜时西瓜有声,挑瓜要听声。用手指敲瓜听到“嘭嘭”声的,是熟瓜;听到“当当”声的,还没有熟,听到“噗噗”声的,是过熟的瓜。 |
•食用禁忌
不宜多吃 | 西瓜是最自然的天然饮料,而且营养丰富,对人体益处多多,但西瓜优点虽然很多,大量或长期吃副作用也不可轻忽。明·汪颖《食物本草》云: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百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元·李鹏飞《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致霍乱。又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皆食瓜之患也。因此,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寒积腹痛,小便频数,小便量多;以及平常有慢性肠炎、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于虚冷体质的人均不宜多吃。正常健康的人也不可一次吃太多或长期大量吃,因西瓜水分多,多量水分在胃里会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 |
变质不能吃 | 西瓜变质后不可以吃,容易引起胃肠病而下痢。惟清·张璐《本经逢源》云:西瓜,甘寒降泻。子仁甘温性升,开豁痰涎之理是其本性。又引《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其温散之力可知。过食瓜果类致使胃肠寒积腹痛者,酌服中药理中汤可治。西瓜裨益于人虽多,慎记台湾民间俚语云:日吃西瓜,半夜反症。 |
糖尿病人 | 西瓜约含糖类5%,且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部分果糖,也就是说吃西瓜后会致血糖增高。正常人由于会及时分泌胰岛素,可使血糖、尿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糖尿病人则不同,在短时间内吃太多西瓜,不但血糖会升高,病情较重的还可能因出现代谢紊乱而致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人每天吃的碳水化合物(糖类)的量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因此如果一天中多次吃了西瓜,那么应相应地减少吃饭和面制品(碳水化合物)的数量,以免加重病情。 |
肾功能不全者 | 肾功能不全患者,对排出体内水分的功能大大降低,所以常会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这类病人若吃太多西瓜,会因摄入过多的水,又不能及时将多余的水排出,致使水分在体内超量储存,血容量增多,因此不但使水肿加重,且容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故而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少吃或不吃西瓜为好。 |
感冒初期 | 中医认为,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其初期均属于表证,应采用让病邪从表而解的发散治疗方法。并认为在表未解之前若攻之会加重病情。而西瓜有清里热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吃西瓜会使感冒病情加重或病程延长。 |
口腔溃疡病人 | 口腔溃疡在中医中被认为是阴虚内热、虚火上扰所致。由于西瓜有利尿作用。若口腔溃疡者多吃西瓜,会使口腔溃疡复原所需要的水分被过多排出,从而加重阴虚和内热,使病程绵延,不易愈合。 |
产妇 | 产妇的体质比较虚弱,中医认为多吃西瓜会过寒而损脾胃。 |
饭前及饭后不宜吃 | 因为西瓜中大量的水分会冲淡胃中的消化液,在饭前及饭后吃都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饭前吃大量西瓜又会占据胃的容积,使就餐中摄入的多种营养素大打折扣,特别是对孩子、孕妇和乳母的健康影响更大。而对于想通过节食减肥的人则在饭前吃点西瓜不失是一种减少食物摄入的好方法。 |
少吃冰西瓜 | 虽然大热天吃冰西瓜的解暑效果很好,但对胃的刺激很大,容易引起脾胃损伤,所以应注意把握好吃的温度和数量。最好把西瓜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最下层,这里的温度大约是8-10℃,这个温度口味也最好,每次吃的量不要超过500克,且要慢慢地吃。对于有龋齿(蛀牙)和遇冷后即会感到酸、痛的牙过敏者,以及胃肠功能不佳者就不宜吃冰西瓜。 |
打开时间过久不能吃 | 天气气温高后,适宜细菌繁殖,如果吃打开时间过久、已被病菌污染的西瓜,就会导致胃肠道传染病。因此,吃西瓜应注意选择成熟的新鲜西瓜。 |